在过去50年中,硬盘业一直都采用纵向录写(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的技术,但在经历了两代产品后,该项技术现已达到饱和阶段(自1957年硬盘诞生以来硬盘的单位存储密度已经提高了5000万倍以上),后来研究人员发现,纵向录写在高于120Gb/平方英寸台面密度的情况下已无法保存完整数据,其中主流应用容量上在“80G时代”的停留时间比以往时期都要长,由此我们可以猜测,业界在继续向上提升硬盘容量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垂直录写技术由丹麦科学家Valdemar Poulsen于十九世纪后期开创,而他也被公认为首位通过垂直录写技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人。这种技术由数据位垂直于磁盘平面而得名,其所需空间比现在以水平方式记录的纵向录写技术要小。为了达到准确记录及读写,除了更密集的垂直位外,在读写磁头与录制磁盘之间也需要紧密的配合。
 纵向记录和垂直记录技术原理对比
垂直录写技术的成功应用及过渡,是硬盘业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的关健,为实现这方面的技术突破,日立首先开发出具有每平方英寸230Gb垂直录写的业界最高数据密度。230Gb/平方英寸的数据密度比现有的最高纵向录写密度高出两倍,从现在开始这种技术会慢慢应用到各种领域上,在未来五至七年被广泛应用后,垂直录写的数据密度将比纵向录写高出十倍以上,这是相当振奋人心的数字。
 记录技术比较
在垂直记录技术中,为了提高面密度以增加总的存储容量,必须压缩数据位并使其更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然而,数据位如果太小,将其定位的磁能也会太小,以至热能就可能会使其退磁,这一现象称为超顺磁性。为了避免超顺磁性效应,磁盘介质制造商一直在努力提高介质的矫顽磁性 (写一个数据位所需要的 "磁场" )。不过,能施加的磁场大小会受到写磁头制造材料的限制。
在垂直记录技术中,盘片的磁化不像目前水平记录技术那样发生在盘片所在的平面上,而是发生在与盘片相垂直的平面上。这样一来,数据位就是指向上或向下的定向磁化区域。(在水平记录技术中,数据位的磁化是在磁盘平面上,在与磁头运动方向相同和相反的点之间翻转)介质淀积在软磁衬底上,衬底的作用是作为写磁场返回路径的一部分并有效地生成记录磁头的镜像,使记录磁场增强一倍,故能达到比水平记录技术更高的记录密度。
|